
## 什麼是永續發展目標 (SDGs)?
聯合國在2015年推出永續發展目標,簡稱SDGs,這套全球性框架旨在解決當今經濟、社會和環境層面的各種挑戰。它延續了先前千禧年發展目標的精神,卻擴大了視野,更加注重包容原則,確保「不遺漏任何人」。SDGs的核心在於平衡環境保護、社會公平與經濟成長三大元素,強調這些面向之間的緊密連結。
這些目標適用於每一個國家,不分已開發或開發中地區,所有人都需攜手推動。它們的設計強調整合,一項進展往往會帶動其他領域的改善,例如加強教育水準能有效減緩貧困並推動性別平等。同時,SDGs突出全球合作的重要性,呼籲政府、企業、民間團體和個人透過創新共同實現願景。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報告,成功執行SDGs需要全面整合策略,將各方利害關係人納入,確保到2030年打造更永續的世界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 2023。

## 永續發展的 17 項核心目標
SDGs涵蓋17項主要目標,每項底下都有明確的子目標和指標,引導全球共同應對人類與地球的重大議題。這些目標分為幾大類別,涵蓋社會、經濟和環境面向,讓各國能有系統地推進。
### 目標一至五:社會福祉與公平
目標 1:消除貧窮 – 致力終結全球各種形式的貧困,這不僅限於經濟層面,還牽涉社會保障、教育和健康權益的保障。
目標 2:消除飢餓 – 實現糧食安全、提升營養水準,並推動永續農業實踐。儘管全球仍有數億人飢餓,強化農業韌性仍是關鍵。
目標 3:健康與福祉 – 確保人人享有健康生活,涵蓋各年齡層的福祉,包括降低嬰幼兒死亡率、防治傳染病,以及提供普遍醫療服務。
目標 4:優質教育 – 提供包容且公平的優質教育機會,並促進終身學習。教育作為脫貧與永續發展的基礎,影響深遠。
目標 5:性別平等 – 達成性別平等,賦權婦女與女童,消除歧視,讓女性在各領域充分參與。

### 目標六至十: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
目標 6:潔淨水與衛生 – 確保人人獲得水資源和衛生設施,並實現其永續管理,這是健康與生態穩定的基石。
目標 7: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– 提供可靠且永續的現代能源,讓所有人都能負擔。轉向再生能源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要務。
目標 8:良好工作與經濟成長 – 推動包容性經濟成長,創造充分且有尊嚴的就業機會。
目標 9:工業、創新與基礎建設 – 打造韌性基礎設施,促進永續工業化,並鼓勵創新發展。
目標 10:減少不平等 – 縮小國內外不平等,包括收入、機會與資源的分配差距。
### 目標十一至十五:環境永續與資源管理
目標 11:永續城市與社區 – 建立包容、安全且韌性的城市與居住環境,透過都市規劃與資源管理實現永續。
目標 12:責任消費與生產 – 轉變為永續消費生產模式,減少浪費、推動循環經濟,並提升資源效率。
目標 13:氣候行動 – 立即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衝擊,這是極具挑戰且迫切的全球議題。
目標 14:水下生命 – 保護並永續利用海洋資源,支持整體生態與人類福祉。
目標 15:陸域生命 – 維護陸地生態系統,永續管理森林,防止沙漠化、土地退化與生物多樣性消失。
### 目標十六與十七:和平、正義與夥伴關係
目標 16:和平、正義與健全制度 – 建立和平包容社會,提供司法途徑,並營造有效、負責且包容的機構。
目標 17:多元夥伴關係 – 強化全球合作機制,促進跨部門與跨國夥伴關係,這是達成所有目標的基礎。

## 為什麼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?
SDGs不僅是遠大理想,更是實務導向的全球藍圖,用以因應當前與未來的挑戰。它在多個層面展現價值,從處理全球危機到強化企業優勢,都扮演樞紐角色。
### 應對全球挑戰的藍圖
如今的世界正面臨氣候變遷、極端貧困、貧富差距擴大、資源枯竭、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社會不公等交織難題,單靠一國之力難以化解。SDGs提供統一框架,將這些議題拆解為可操作的目標,協調政府、國際組織、企業與公民行動。例如,氣候行動不僅影響環境,還牽動糧食安全與水資源管理。透過此框架,資源能更精準分配,政策得以優化,跨領域合作也更順暢,助力到2030年建構韌性與公平的地球。事實上,這些目標的互聯性讓解決方案更全面,例如強化教育不僅幫助脫貧,還能提升整體社會韌性。
### 提升企業競爭力與社會責任
對企業來說,SDGs已從道德責任轉為戰略必需,能顯著提升長期競爭力。融入SDGs的營運策略帶來諸多好處,首先是強化品牌形象,吸引注重永續的消費者與投資者。其次,透過節能減碳、資源循環與公平勞動等實踐,能降低成本、優化供應鏈,並規避環境社會風險。
SDGs與企業社會責任及環境、社會、治理原則高度契合。投資者日益重視這些指標作為評估依據。一份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顯示,永續實踐強勁的企業,在長期財務表現更優異,並能更好抵禦市場波動。Morgan Stanley Sustainable Reality Report。企業藉此不僅履行責任,還能創新商業模式、開發新產品,創造持久價值。例如,一些公司已將SDGs應用於供應鏈透明化,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。
## 台灣在永續發展目標上的實踐與挑戰
台灣積極融入國際社會,響應SDGs並將其嵌入國家策略。從政府到企業、學界與民間,各界合力推動進展。
政府層面,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統籌政策,並定期發布自願國家檢視報告,向國際展示成果。在能源轉型上,台灣力推再生能源,目標2025年佔比達20%,這直接回應潔淨能源目標。環境面則強調循環經濟,減少廢棄物並強化海洋保護,連結責任消費與水下生命目標。
企業參與也越來越活躍。許多公司將SDGs融入策略,從產品設計到供應鏈皆考量環境社會影響。例如,半導體業承諾淨零排放,開發低碳製程;金融業則推廣綠色投資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等組織透過評比與獎勵,鼓勵提升環境、社會、治理表現。這些努力不僅提升產業競爭力,還帶動供應鏈永續轉型。
儘管成就顯著,台灣仍面臨挑戰。氣候衝擊加劇,需要加速減碳與提升韌性;少子高齡化則考驗社會福利永續性、世代公平與城鄉差距。幸好,全社會對永續的共識日益堅定,透過跨界合作,台灣正穩步前進,朝更永續未來邁進。
## 如何參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?
實現SDGs需全球合力,個人與企業都能從自身位置貢獻力量,累積成改變。
### 個人層面
日常小行動匯聚大影響,讓永續成為習慣。
實踐綠色生活,從關燈節能、用公共交通、選購節能家電開始,減少水浪費並做好垃圾分類回收,這直接支持責任消費與生產目標。購買環保標章或公平貿易產品,能鼓勵企業轉型。主動學習SDGs知識,參與線上課程或社群,甚至加入環境清潔或弱勢關懷志工,連結教育與夥伴關係目標。維持健康生活,支持公共衛生,也能貢獻健康與福祉。
### 企業與組織層面
企業的決策影響廣泛,其行動能放大SDGs效應。
將SDGs嵌入核心策略,如設定減碳目標、改善員工福利或永續供應鏈管理。創新產品服務,例如使用循環材料或社會企業模式,滿足永續需求。定期發布環境、社會、治理報告,透明分享進展與承諾,強化與利害關係人溝通。建立夥伴網絡,與政府、學界、非營利組織合作,共同攻克難題,例如加入產業聯盟推動綠色標準。這不僅提升影響力,還能開拓新機會。
## 總結
永續發展目標代表人類追求更美好未來的集體願景,提供全面框架,指引我們面對全球挑戰。從消除貧困、提升健康,到環境保護與和平正義,17項目標觸及發展各環節。達成需政府政策引領、企業創新參與,以及個人日常實踐。
道路雖多阻礙,但強化全球夥伴與永續承諾,能讓我們在2030年前實現公平、包容、繁榮且與地球共存的未來。這是對每個人的召喚,邀請我們成為推動者。
MDGs和SDGs有何不同?
千禧年發展目標是2000至2015年間的八項重點,主要針對開發中國家貧困議題。永續發展目標則從2015至2030年擴大為十七項,涵蓋環境、社會與經濟面向,適用所有國家,並強調不遺漏任何人的包容原則。
SDGs是否具備法律約束力?
SDGs沒有國際法律強制力,但作為全球共識框架,引導各國制定政策與發展計畫。許多國家將其融入國內策略,並透過自願檢視報告分享進展。
個人如何為SDGs做出貢獻?
個人可從生活習慣入手,例如:
- 節省能源與水資源。
- 減少食物浪費,選擇在地永續農產。
- 選購環保產品與服務。
- 學習並分享SDGs資訊。
- 參與志工或支持永續組織。
哪一個SDG目標最重要?
沒有單一目標最重要,十七項相互連結,一項進展會帶動他人。它們形成完整框架,需要整合方法。例如,氣候行動影響海洋與陸地生命,而優質教育奠基消除貧困與性別平等。
台灣有哪些SDGs的實踐案例?
台灣在多項目標有具體作為:
- 目標 7 (可負擔的潔淨能源):發展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。
- 目標 12 (責任消費與生產):促進循環經濟,強化廢棄物回收並減少塑膠。
- 目標 4 (優質教育):擴大教育普及,提升技職品質並融入永續教育。
- 目標 3 (健康與福祉):健保覆蓋廣泛,推行全民健康計畫。
- 目標 14 (水下生命):設立海洋保護區,推動永續漁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