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海外券商VS複委託:最完整手續費、優缺點、開戶流程全攻略,找出最適合你的美股投資平台!
在台灣,越來越多投資人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,尤其是全球市值最大、流動性最佳的美國股市。然而,面對「海外券商」與「國內複委託」兩大主流投資管道,到底該選哪一種?各自的手續費、安全性、服務品質與操作便利性又有哪些差異?本文彙整最全面的觀點與實際使用經驗,從定義、成本結構、資金保障、交易平台到稅務處理,一次講清楚兩者的真實面貌,幫助你避開高成本陷阱,精準選擇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美股投資管道。

海外券商與複委託:台灣人投資美股的兩大途徑總覽
對於有意進軍美股的台灣投資人來說,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:直接透過「海外券商」開戶,或是委託「國內券商或銀行」辦理複委託。雖然最終都能買到蘋果、微軟等美股,但這兩條路的運作模式、成本結構與使用體驗卻有天壤之別。
海外券商就像是自駕上高速公路,直接連線美國金融體系,享有較低手續費與更廣泛的投資工具;而複委託則像是搭乘客運,由台灣本地機構扮演中介角色,代為下單與資金管理,雖較有安全感,但也因此產生額外成本與限制。理解這兩者的核心差異,是每位想投資美股的投資人不可跳過的第一課。
什麼是海外券商?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快速通道
海外券商指的是在台灣以外設立、擁有當地金融執照的證券公司,例如美國的Firstrade、Charles Schwab或Interactive Brokers。台灣投資人可直接在其官網完成線上開戶,取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國際證券帳戶,進而直接參與美國股市交易。
這類平台多為純網路券商,主打低手續費甚至零佣金,商品涵蓋美股個股、ETF、期權、期貨、外匯以及全球多國股票。由於繞過了國內中間機構,交易成本大幅降低,加上平台功能強大,已成為許多進階投資人與小資族的首選。
什麼是複委託?國內機構代理下單的保守選擇
複委託,正式名稱為「境外有價證券複委託買賣服務」,是由台灣的券商或銀行提供的一項代理服務。投資人向國內機構提出買賣指令(例如想買10股Tesla),該機構再轉委託給其合作的海外券商執行交易,整個過程如同「二次委託」,因此稱為複委託。
這種方式的最大優勢在於所有流程都在台灣金融體系內進行,資金來源與稅務申報皆有明確紀錄,心理層面更容易接受。此外,完全中文介面與客服支援,大幅降低語言與操作門檻。不過,正因經過多層轉送,交易手續費通常較高,且可投資商品種類有限。

海外券商 vs. 複委託:手續費、安全性、服務全方位比較
選擇投資管道,不能只看廣告宣稱的「零手續費」或「中文服務」,而必須從多個面向深入比較。以下針對開戶、交易、資金、商品、安全與稅務等關鍵項目,進行詳盡對照。
項目 | 海外券商 (例如 Firstrade, IB, Schwab) | 國內複委託 |
---|---|---|
開戶門檻 | 多為無最低開戶金額,部分券商或服務可能有要求 | 通常較低,甚至無最低門檻 |
交易手續費 (美股) | 美股股票/ETF 多為零手續副;部分商品或券商可能有極低手續費 | 按交易金額百分比計收,通常有最低消費,費用相對較高 |
出入金費用 | 台灣銀行端匯費、中轉行費用、海外券商端入金費 (部分券商免收);出金費用較高 | 多為國內轉帳,無額外匯費;出金回台幣帳戶便利 |
可交易商品 | 美股、ETF、期權、期貨、債券、全球多國股票等,商品種類豐富 | 主要為美股、港股、部分ETF,商品種類相對受限 |
中文客服與介面 | 部分提供全中文介面與中文客服 | 完全中文介面與客服,溝通無障礙 |
資金安全保障 | 受美國 SIPC (最高50萬美元) 及 FINRA 監管 | 受台灣金管會監管,資金存放於國內銀行 |
股息再投入 (DRIP) |
Related News |